关于产地在sandrift N.w.drew的莫提卡(Haworthia mutica sandrift N.w.drew)

原作者:Alan Rollason

翻译:仙商

首先这应该是最近特别受追捧的十二卷植物之一。以惊人的白色窗体而闻名的Drew’s White mutica,被认为源于此地(sandrift N.w.drew)。 在参观这个地方并在林下寻找植物时,我差点扔掉我的相机,因为我第一次在野外发现,植物生长在盆里! 是的,事实上,是一个当地人把自己养的植物放在野生植物附近,希望能够在完全的自然条件下,与野生植物之间进行授粉杂交。

1

我担心的是我们发现的植物很少。和大多数地方一样,必须花很多时间观察来磨炼眼力。首先找到他们已经够难的了,关于群体的大小更难确定。 说到已知的地区,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就是我们在更远的一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Haworhita mutica群体区,各种大大小小的健康植物都展示出奇妙的色彩,我相信你看了随附的照片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 我们还发现附近的Gasteria disticha和Haworthia minima。 和所有地方一样,这些植物是在私人土地上找到的,首先得到农民/土地所有者的许可是非常重要的。 我希望大家能在这篇短文中欣赏到喜欢的Drew’s White mutica的照片 这是第一个已知地区的Haworthia mutica

2

3

4

下面是从新的地区发现的Haworthia mutica

5

6

7

点点寿(Haworthia. groenewaldii)命名者及家族亲缘

点点寿(Haworthia. groenewaldii)这个品种是在最近的几年由南非十二卷爱好者 Jannie Groenewald 所发现的,Jannie Groenewald 先生很年轻。
这个品种现在在欧美和南非本地非常的受欢迎,优秀的个体价格绝对不菲。Haworthia. groenewaldii在国内被叫做点点寿,但是有一些个体并不带点。有的窗面只带白色的直纹,有的窗面带有白色的直纹和点点,有的窗面只有点点,还有的窗面什么都不带(多产生于叶插的个体) 所以欧美的玩家大多都不会去叶插。之前问过哈默先生叶插的个体会是什么样的,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有的带点,有的少点,有的无点。所以他们多是实生去繁殖这个品种。这个品种的生长速度缓慢。哈默先生用了两个词形容 very slow(非常慢)。
原产地的研究者们一部分人认为Haworthia. groenewaldii属于haworthia mutica(西山寿)家族的成员,大部分玩家及南非著名的植物基因学者Bruce Bayer也都认同Haworthia. groenewaldii属于mutica家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Haworthia. groenewaldii和H.springbokvlakensis(史扑)的关系很近,因为他们的花,生长习性(灌木丛以及石头缝隙当中)都很相似,还有这两者的生长速度都很缓慢,成年的个体叶片数量也不多,这几个共性特点让他们觉得H. groenewaldii和H. springbokvlakensis有某种亲缘上的关系。
发现者Jannie Groenewald 先生

1
Haworthia. groenewaldii原生地

2

3

 

影响玉扇、万象等十二卷纹路的因素

十二卷的纹路一般是由植物体内激素-响应-累积的一个循环过程介导的,随后在叶原基窗面数个激素累积点间连线形成的异化维管束。
激素-响应-累积的循环过程是依赖于栽培环境、基因背景、根系的,换句话简单说就是状态和年龄,所以玉扇万象的花纹是逐步呈现的,在没有达到阈值之前的激素累积很微弱,不足以支撑花纹形成,只能断续出现,这称作“前导纹”,前导纹一部分和后来的特征纹路相似,但也有很多是不相似的。
当激素-响应-累积循环达到阈值,特征纹路开始呈现,一般表现为窗上的“骨架纹路”,比如稻妻的主闪电纹、雪国的“兴”字、多浪国的“一”字等等,这称作主纹路。
当激素-响应-累积循环稳定持续增加,主纹路就会出现若干次“迭代”,在几何上称作“分形”,这些概念都可以百度查到,由迭代形成的若干子纹路,都是和主纹路相似的“分形”纹,这些称谓“副纹路”或“辅纹路”。副纹的出现要求植物所处的激素-响应-累积循环必须足够稳定,稳定时间越长,副纹越复杂,这取决于基因背景和栽培环境,换句话简单说,对同一品种,栽培环境越稳定,副纹路展现的越好。
综合来说:纹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形成根源是激素累积,累积到阈值才会出纹。
前导纹是达到阈值前的纹路,不规则,与特征纹往往无关;
主纹路是达到阈值时出现的纹路,达到阈值与植物状态和年龄有关;
副纹路是主纹路出现后,植物状态的维持时间决定的,维持时间越长,主纹路迭代次数越多,副纹越丰富。(原作者:岩鸣)

十二卷的生理特性

十二卷植物是冬种型植物,南非当地5-8月的冬季,雨量充沛,正是生长的季节。既然是冬种型植物,那就说明此物种喜凉,但是南非毕竟是非洲,靠近赤道,地理位置决定它哪怕是冬季气温也不会太低,以南非开普敦为例,当地冬季平均气温为7度,而白天日光下一般会短暂上升到25度左右,晚上偶尔也有2-3度的极限低温。不过总体来讲,这个气温比我们南方城市的冬天好过多了。不公平的事情还有;每年11月-次年2月是南非的夏季,平均气温26度,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晚上经常有15度左右的低温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啊。对于我们广大饱受南方气候折磨的花友们,南非绝对是可以排进移民目的地首位的。

原产地的夏季,由于罕有降雨,所以大多数十二卷植物处于保护性休眠状态,极少有夏季生长的品种,除了少数高原性的稀有种外,其他品种大多会靠缩短身形,半截入土的形式来抵御强烈的日照及水分的蒸发。不过幸好,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海上的水汽也会经常侵蚀内地,所以在晚间会在植物表面凝聚成水珠,稍微滋润一下干涸的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原生地的十二卷能够在夏季长期缺水的情况下延续生命的原因。

十二卷属植物属于半阴生植物,当然,所谓的半阴生也是比较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半阴生,并不是说要长期放在遮蔽的地方,而是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时间。从原产地植物图片上来看,裸露的岩石地带,十二卷植物的数量明显很少,状态也不十分饱满,甚至可以用干瘪,焦枯等字眼来形容,(想象一下,西北地区农村里80岁的老奶奶,你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而林下,草丛中,十二卷植物的数量及表观相对就比较充裕,相信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日照。十二卷植物适合每天3-4小时中等偏弱强度的日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阴生。

既然是半阴生植物,那相对来说,其水分的需求也必须与之匹配。从逻辑上来分析,既然怕暴晒,那一定是怕水分的损失,所以水分的不间断供应是必须的,而在非洲这样晴热少雨的地理环境下,注定了原产地不可能有常年充沛的雨量,这样就需要植物具有水分储备的能力,而具有水分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说明了十二卷植物同时也具有抗旱能力。而一般具有若干抗性的植物,一下子给他太多,反而会撑死。这是个共识,也算是这个论述过程中的公理,不需证明。由此,最终的结论就是,十二卷需要水,但不需要经常大量的水。换成听的懂的话–把水分供给分为湿、潮、润、干四档的话,那十二卷应该适用”润”.

十二卷植物的储水能力,以及原产地的土质关系(这是相对于原产墨西哥的仙人掌类植物来说的)造成了十二卷具有粗大的肉质根系,而并非是仙人球之类的毛细根。肉质根系的需氧量会很大,不同于毛细根,肉质根的大部分作用是储存及输送养分,起了一个”管道”的作用,所以其表皮细胞略显粗大、紧密,作用当然是为了巩固其物理形态,相当于强化”管道”作用的意思。但是这样的组织往往新陈代谢缓慢,老去的细胞得不到及时补充。死细胞在缺氧的环境下,极易被厌氧菌作为滋生的温床–这就是肉质根容易腐烂的原因。但是十二卷的根系也并不完全不同于仙人球类的根系,他们有一个很杯具的共同点,就是渗透压极低,也就是外界土壤的盐分非常容易渗透进细胞组织,导致细胞脱水。腌肉盐菜我们都会,一块肥嘟嘟的鲜肉或者是白菜,撒上一把盐,过个半小时就会流一地的水。蚂蝗也是,碰到盐就化水。这就是利用了渗透压的原理。而十二卷之类的根系渗透压,可能只能和卧牛、蚂蝗相比。这当然是和原产地缺水有关,较低的渗透压可以让外界有限的水分更加方便的被吸收。

Haworthia ‘Toff-O-Lux’ 太妃糖

Haworthia ‘Toff-O-Lux’是以一个品牌的焦糖太妃糖命名的。是由一株超白H.splendens GM452和日系’Ginsekai’(银世界)杂交而来。在未来进一步的杂交培育中,它应该是个很好的亲本,因为如果可以得到更突出的焦糖褐色接壤刚劲云状白线,这将非常漂亮。

Toff-O-Lux

夏季十二卷根腐用杀菌药分析

十二卷度夏烂根很容易出现,主要是真菌引起,下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叫“ang_food”花友的分享,很有参考意义.

众所周知,12卷和景天度夏死亡方式不同,景天是黑腐,主要受到尖孢镰刀菌的感染,尖孢镰刀菌属于高等真菌类,多菌灵/甲基托津能很好的予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12卷度夏死亡多数是烂根导致,伤口横截面呈褐色水样物,通过以上线索,找了点文章及度娘,最终锁定一种真菌。
中文学名:华丽腐霉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ta) 亚门: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纲:担子菌纲 Basidi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腐霉属
种:华丽腐霉
出自于中国微生物与病毒主题数据库-微生物物种编目数据库编号:8052

华丽腐霉(Pythium splendems Braun) (来自农科院数据库):菌丝直径3.5—9.2μm,有时产生镰刀状附着胞。孢子囊球形,在菌丝顶端生,光滑,薄壁,直径21.7—48.9μm,在大多数营养基内,通常呈深色,常有1—2枚浅色的圆珠。游动孢子很少形成,萌芽常产生1—6根萌芽管。藏卵器球形,顶端生,光滑和薄壁,直径25.5—34.7μm,雄器产生自藏卵器柄和自另一菌丝,倒棒状,有曲颈。每个藏卵器和1—8个雄器接触,卵孢子充满藏卵器,直径21.3—29.8μm,壁厚。 在北美引起苜蓿种腐、猝倒和根腐的腐霉主要是终极腐霉、畸雌腐霉和华丽腐霉。喜冷凉到适中的温度。

拉丁学名:Pythium splendens 中文学名:华丽腐霉 定 名 人: Braun 参考文献 :J. Agr. Res. 30: 1061. 1925.

形态描述:谢焕儒(Hsieh,1978)分离自台湾土壤,未见描述。后蔡云鹏(1991)总结,华丽腐霉在台湾为害植物较普遍,侵染构树、高冠木、日本柳杉、香杉、茶、细叶茶、油茶、木麻黄、银木麻黄、樟、杜仲、凤仙花、银合欢、枫香树、西番莲、百香果、黄柏、日本黄柏、台湾黄柏、琉球松、台湾二叶松、日本黑松、爆竹红、鹅掌檗、江某、胡卢巴、三色堇等30余种。

一篇论文中提及到的:由腐霉菌引致根腐病是一种慢性病害,初步观察,从植株根尖变褐坏死到叶片表现症状需经2个多月。若种在盛土的盆砵中,难以观察其根部发病的情况。腐霉菌是土壤习居菌,故对土壤或基质进行严格处理是预防根腐病的重要措施。

以下为百度来的:

高温高湿有利于腐霉枯萎病的发生。气温30℃-35℃时,降雨多,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且持续高温时,最适于发病。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腐霉菌的侵染、发病和传播的速度都很快,一夜之间毁灭一片草坪的状况时有发生。由于腐霉菌的适应性强,因此腐霉枯萎病并不局限于高温季节发生,即使温度较低,但高湿的天气延续,在5月份或9月份也可严重发生。

土壤排水不良和草坪小环境湿度过高,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大雨或灌溉后积水的草坪,草坪中低洼淹水的地段,以及喷灌草坪的喷头周围发病都重。此外,植株过密、草坪郁闭、通风不良,氮肥用量高、茎叶柔嫩,灌溉失当、土壤紧密粘重、排水不畅等,都会加重病情。

发病规律:腐霉菌可在土壤和枯草层中长期存活。土壤和病残体中的卵孢子是最重要的侵染菌源。菌丝体也可以在病株体内越冬。在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发生侵染。病原菌借助病株碎片随风、流水养护机械、鞋底进行传播。草坪中残留的上一季病死株,以及当季早期病株,都是重要早期传病中心,使发病区域逐年扩大。腐霉枯萎病一般在晚春、初夏发生最严重。夏季干旱时,发病受到明显抑制。高温高湿以及秋季时病情又有发展。

腐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有很强的腐生性。它通常存在于病残枯草、土壤或者同时存在于这两种介质上,只有适合的环境条件下才会有致病力。
腐霉菌是一种对水要求很高的霉菌,在淹水条件下和池塘中的残体上都能很好地生长。 土壤和病残体中的卵孢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菌源。腐霉菌的菌丝体也可在存活的病株中和病残体中越冬。

另外,用含有该菌的湖河、塘池水灌溉也能使草受到感染。游动孢子可在植株和土壤表面自由水中游动传播,灌溉和雨水也能短距离传播,随菌丝体,带菌植物残片,带菌土壤则可随工具、人和动物可远距离传播。 病害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在苗期,尤其是秋播的苗期(8月20至9月上旬左右);另一个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

高温高湿是腐霉菌侵染的最适条件,当白天最高气温在30℃以上,夜间最低气温20℃以上,大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持续14h以上时,腐霉枯萎就可大发生。在高氮肥下生长茂盛稠密的草坪最敏感,受害尤重;碱性土壤比酸性土壤发病重。也有一些种在温度11~21℃最活跃,而另一些种则在23~34℃时处于休眠状态。北京地区,腐霉枯萎病的主要危害期发生在6月下旬-9月上旬的高温季节。 尽管大多数腐霉枯萎病是发生在高温条件的一种病害(气温29.4~35℃时危害最重),但它却主要危害喜凉的冷季型草(12卷几乎都属于冷季型)。但也能危害暖季型的狗牙根草,尤其是普通型狗牙根,但造成的损失要比冷季型草小。

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腐霉菌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产生的游动孢子要通过水进行散播或游动。尽管这些病原菌和土壤中其他病原菌相比不算是很强的竞争者,但是它们可以通过球形、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这些卵孢子也通常存在于患病组织中,检查这些卵孢子可以用来辨别病原菌。

腐霉菌引起的根腐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栽培容器内和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

氮肥可以使病菌迅速繁殖生长。受到腐霉菌影响产生根腐的植株往往表现生长受阻,甚至萎蔫的现象。叶片表现灰暗,甚至发黄,近似缺氮的表现。几乎所有的作物发生腐霉性根腐后,都会表现出变色的症状,通常是从小的侧根或根尖开始变色,根系产生淡褐色的损伤,导致根的外层开始腐烂,只剩下很细的根的内层髓心。随着进一步发展,根系变成暗褐色甚至到黑色,且浸透水分。轻轻冲洗根系,则腐烂的病根很容易被冲掉。

在无土介质中也能发现腐霉菌,经加热消毒的土壤和无土介质都可很容易感染上腐霉菌,主要传播途径有:

使用不洁的工具、花盆等;

人或宠物在混合介质上行走;

在未经彻底清扫的种植床或上盆区地面上倾倒混合介质;

某些飞虫也能引起腐霉菌在温室间的传播。

土壤在消毒时,如果消毒时间太长或温度太高,那么这样的土壤一旦感染上腐霉菌,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根腐现象,因为这时的腐霉菌几乎没有“天敌”。

一旦根部开始腐烂,腐霉菌就很难控制,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措施是先将土壤加热至82℃,并保持该温度30分钟,时间太长或温度过高会将基质中有益生物也杀死,然后将消毒过的土壤进行遮盖和储藏,并防止其和未消毒的土壤接触受感染。商业用无土介质的贮藏也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用水塘水或流水灌溉,需注意入水管不应放置太深,以防水下部沉积物被吸入管内。如果灌溉水被腐霉菌污染,应在使用前对水进行消毒。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要进行遮盖,防止植物残片进入。另外,对回流水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水中土壤和植物残片,使蓄水池免受腐霉菌污染。

对以上各种搜索的内容进行小结:壮苗有菌不得病,弱苗无菌不得病

1、土壤带菌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病菌能随种子、苗体传播,成为病害的另一次侵染源;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与气候因子关系极为密切, 主要是温度、湿度、降雨和风等因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空气湿度(腐霉菌土壤湿度在70%-100%条件下发生),此菌和12卷一样都不喜欢高温,高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2卷高温时期抵抗力较差)。补充下,腐霉菌属于弱寄生微生物,所谓的弱寄生,就是指它们不能浸染健壮的秧苗根系,在土壤通气良好,养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发育良好,这样的根系是不会被病菌浸染的。

2、适应性及繁殖能力强,有性生殖形成休眠孢子或卵孢子(潜伏),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高温高湿爆发)。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

3、病菌早就潜伏于土壤中(或其他介质临时传播来),只是在等待夏天温湿天气的到来再爆发而已,(降雨多,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且持续高温时,最适于发病。腐霉菌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产生的游动孢子要通过水进行散播或游动)。

注意此菌喜冷凉到适中的温度(夏天下雨时温度较低迅速爆发),理论上温度高病害发生轻,但因为大部分12卷在休眠,休眠时抗性差,需水少,有点水分都让它们灿烂了(根据一篇马铃薯对抗该类病菌的研究,原文为:“马铃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受到病毒的侵染而不受害。不良的环境条件使它失去对于早已潜伏体内花叶病毒的免疫性。影响免疫性的环境条件,显然不在地上而在地下。”挪到12卷上猜测一下:该病原菌和12卷都比较喜欢冷凉到适中的温度,温度适宜时12卷对该菌的抗性最大,高温时抗性最低。)

4、病原菌可借助病株碎片随风、流水养护机械、鞋底进行传播。可随雨水传播到远处并潜伏到周围的土壤越冬。在夏季土壤干旱时,发病受到明显抑制。高温高湿以及秋季时病情又有发展。

5、前面多次提到氮肥可以加重病情,而大多数12卷养殖都是用的缓释肥,夏季又偏偏是缓释肥释放的高峰期,而此时的12卷几乎是不需要额外的养分的,那也就造就了易腐倒根的情况。同时,很少养殖者会在夏季喷施磷钾肥,磷酸二氢钾能有效改善土壤含氮高的问题

6、碱性土壤比酸性发病更严重,12卷喜好酸性环境,尤其是岩大大的酸水浇花已经成了每个花友必学的内容,常用酸水浇灌,还能同时预防根腐的发生。

7、如果土壤消毒时间太长或温度太高,那么这样的土壤一旦感染上腐霉菌,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根腐现象,因为这时的腐霉菌几乎没有“天敌”。单靠杀菌是不行的,毕竟土壤内也有益生菌的存在。

8、腐霉菌属于低等真菌,主要还是化学杀菌,主要使用到内吸性杀菌剂,但易产生抗性需多备几种。

 

以下来源于百度
杀菌剂按作用对象分类:
不同的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很大,特别是内吸性杀菌剂,专一性更强,更需要正确选择药剂。
细菌性病害:铜制剂、农用链霉素、噻枯唑等
低等真菌病害:烯酰吗啉、霜脲氰锰锌、乙膦铝、甲霜灵锰锌、丙森·缬霉威、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
高等真菌病害: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咪鲜胺、腐霉利、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氟菌唑、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

多位点杀菌剂(广谱型):硫制剂、铜制剂。
我的理解对农药的选择:
杀菌剂:农用链霉素、农用青霉素、甲硝唑、制霉菌素(以上4个为杀细菌,为追求无菌,可混合使用,俗称4抗)(切记在4抗溶液中,忌其他药物包括盐酸(青霉素钠/钾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酸解产生不溶于水的青霉素沉淀而无效))(以上4药也可交叉单独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
杀真菌剂:内吸式的抗真菌药物(在植物吸收后,在植株体内形成杀菌剂予以保护植株(甲基托津类等))
硫制剂:代锌锰森(还能补充锌元素提高植物抵抗力,600-800倍灌根或喷施(高温高湿环境能分解成氧化硫))、硫磺(以前没那么多药的时候貌似大神砍头后就是拿硫磺涂抹伤口)
铜制剂(强烈推荐):碱式硫酸铜、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王铜、氧化亚铜、络氨铜、络氨铜和恶霉灵混合制剂(孢子及菌丝同步杀灭的好东东)

最后的最后:铜制剂溶液碱性越高,越难溶于水,请使用盐酸自行调节PH至4.2-4.7为佳
家庭阳台种植的情况,如花盆放置过密,通风反而会加速蔓延,风是传播病菌的动力,病害的扩散离不开空气的流动,即,一颗植物发生根腐,同养殖环境其余植物均被感染,需要提前干预

谈谈Haworthia ‘Black Knight’(黑骑士)

Black Knight

特别是在南非的夏季降雨区域,保证那些夏天开花十二卷植物完成开花和果实发育过程是非常棘手的。有些种类,比如Haworthia marumiana (archeri)及其变种,H. wittebergensis, H. maraisii(莫瑞莎), H. marxii(马克思寿)和一部分H. mirabilis,它们的花剑很细而且倾向于萎蔫。让人失望的是花剑长出来不久就枯死。起初Gerhard Marx以为是因为夏季湿热引起的真菌,但后来得知是一种非常微小的昆虫咬断了花剑的基部,导致它枯萎。

他还住在 Grahamstown(格雷厄姆)时这是常有的事,整个夏季都在为了夏季开花的瓦苇植物可以成功开花结果一直努力。

在1998年,所有的H. marumiana var dimorpha只有一株没有出现花剑萎蔫,Gerhard决定用 H. splendens(青蟹)的花粉与它进行授粉。由此培育的植株挺漂亮,其中大部分表现出dimorpha美丽的近似黑的黑绿色,窗面有着H.splendens(青蟹)一样有光泽感的疣点。这些光泽感的疣点给我的印象是鳞甲或是铆钉,就像骑士的黑绿色盔甲,所以命名为 ‘Black Knight’(黑骑士)很适合。

关于十二卷白寡妇(H. mutica ‘White Widow’)的一些基础资料

H. 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是原始种中最有名的十二卷品种之一,优美而又凝实的云窗在三角状的窗上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让人很难相信这居然是原始种而不是高度园艺化的产物。同时White Widow传奇的经历也赋予了这颗植物相当大的魅力。不过国内的瓦苇圈似乎对这颗植物存在部分误解,在此写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有不确之处,万望指出。

1

【Steven Hammer的White Widow】

1.白寡妇的来源
White Widow来自于Bruce Bayer在Drew站附近采集的一颗H.mutica,Bayer在Haworthia Updates Vol. 2 ①里是这么写的:
” ……Meiring indicated to me where he had collected the plants and I stopped hastily in that general vicinity he indicated northwest of Drew station. A hurried excursion into the veld and after a short while, I picked up a branch of Renosterbos, and there was a plant. Having confirmed the site, I most uncharacteristically collected this single specimen –something I have never done again. The plant remained in cultivation at the Karoo Garden and is probably still there, while leaf propagules have found their way around the world. ……The site had been cleared and ploughed for a massive centre-point irrigation system.”
“ ……Meiring告诉了我他在哪里采集过这些植物(H.mutica),于是我在他提到的Drew站(译注:火车站)西北一带附近匆匆停了下来。在随随便便的在高原草地②里溜达了一会之后,我拨开一片犀牛灌丛③并发现了一株植物。在确认了植物的分布地点后,我一反常态的采集了这一个样本,类似的事我以后再也没做过。这颗植物当时被我栽培在了卡鲁植物园(Karoo Garden),现在说不定也还在那里。与此同时,它的叶插已经通过种种途径走向了世界各地。 ………这个产地已经彻底被清理而且使用大规模的集中灌溉系统进行了耕种。”

2

【Drew 站的照片,作者Deontjie】

3

【White Widow的采集图,作者Bruce Bayer】
如前所述,在Bruce Bayer采集了此产地(Sanddrift农场,产地编号JDV92-64)的这个特别的个体后,这个地点的原始生态系统就被彻底摧毁了,以致这颗植物无法找到和它同产地的相同物种。又因为瓦苇是异株授粉的植物,等于这个产地的mutica已经绝后。这是它被Bruce Bayer命名为’White Widow’(白寡妇)的由来。
多年后,Bruce Bayer终于在此产地又发现了一小群幸存的H.mutica,虽然这群mutica中并没有出云的个体,但白寡妇终于不是寡妇了。

4

2.“纯”白寡妇与出云
上一段里说到,Bruce Bayer将采集的植物栽培在了Karoo Garden。但请注意,Karoo Gardens全称为 Karoo Desert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公立机构。它的制度上相对没那么灵活,对民间交流和植物的园艺化上存在一定障碍。White Widow种源流出的很少。
Steven Hammer在1996年曾在KBG采集了两片叶子并带回了美国,培育出了本文第一张图中的那颗著名的White Widow个体。在Orion的《A day with Steven Hammer》帖子(首发于花谈论坛花卉植物社区,waahuaa将其转发至仙珍圜)大火后,这颗White Widow的照片被进一步广泛传播开来。但因为纯种mutica不易出侧芽,所以这颗植物的无性繁殖后代较少。
另一方面来说,White Widow的云窗在其后代中也存在着,Steven Hammer曾将White Widow和普通mutica的F1回交回White Widow (White Widow ♀ x {White Widow x PVB mutica} ♂) ,播种三年后即开始出现初步的云斑。也就是说,基因合适的White Widow后代和White Widow的区别不会很大。
Gerhard Marx早年没有寻获到KBG的种源,他曾经从Emile Heunis处获得过一个叶插,Emile Heunis的种源又来自Mias Kennedy。Gerhard Marx一度以为这个叶插是KBG那颗植物的无性繁殖后代。但去年在Haworthia Auction上Gerhard Marx曾经拍卖过标注为KBG clone X Mias Kennedy clone的White Widow。瓦苇同株不能自交,也就是说种源来自Mias Kennedy的White Widow与KBG的那一颗并不一致。同时Steven Hammer也给Gerhard Marx寄过一些White Widow F1种子。

5
如果我们把“纯”白寡妇定义为Bruce Bayer在Sanddrift农场采集并栽培在KBG的那一棵mutica。那GM出售的White Widow里恐怕有很大一部分都不能被直接追溯到Sanddrift这个产地,而是混合了其他mutica的血统。当然,这些White Widow依旧有浓厚的云纹,但它们不能按照原始种来记录,只能当做园艺种看待。Steven Hammer在《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④中就有提出根据ICNCP⑤的命名规则,White Widow可以作为园艺名称来称呼所有有着大面积凝结云纹的mutica,并不一定一定要是“纯”白寡妇才能称为White Widow。
下附两张来源于《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的截图,这两张图片都是KBG那一株植物的照片,左图由Gerhard Marx于1994年拍摄,右图由Steven Hammer拍摄,年代不详。

6

众所周知,瓦苇属植物的复杂性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呈现出来,White Widow在这方面甚至媲美一些万象。不同于H. marxii, H. springbokvlakensis等生长缓慢的品种,mutica的生长速度并不缓慢,但完整的云纹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认为初步的征兆如纹路加粗和小块的云斑需要三到四年才开始产生。下图中Gerhard Marx在2002年的叶插一直到2010年,云纹才开始渐渐填满窗面,满云应该需要十年或者更久。

7
【《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截图】
H.mutica中不只是白寡妇才会出云纹,离白寡妇产地不远的SE Drew产地(编号JDV96-27)产的mutica也会出现轻微的云纹。在Drew南方十公里的Klipport产地(编号MBB6512)的mutica甚至可以有更强的云纹。需要注意的是,产地只会决定基本特征,具体性状还是要看个体,即使是这几个产地的mutica,很多也并不出云。

8

【SE Drew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

9

【SE Drew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

10

【Klipport是一个在Bromberg山北侧的农场】

11

【Klipport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

12

【Klipport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
可以看到这两个产地的云纹和H. groenewaldii(点点寿)有些许类似,这也是Bruce Bayer坚持认为H. groenewaldii是无效种名,而应该是mutica的变种的原因之一。Bruce Bayer曾在现在认为是H. groenewaldii的产地拍到过窗面完全满云的植株(Rotterdam农庄,编号MBB7889),但因此处涉及到Bruce Bayer和Ingo Breuer、Gerhard Marx等人的学术争执,该产地的图片暂不在本文中发出。之后会更新一篇关于H. groenewaldii争论的简单科普,供大家了解。
最后上一张Bruce Bayer定的H.mutica(含H. groenewaldii)分布图

13

【作者Bruce Bayer】

2.5 Mooooooooooootica
Steven Hammer作为最早推广White Widow的园艺工作者之一,曾经给White Widow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Mootica’ .因为White Widow有着如同牛奶一般白色的云纹,Steven把奶牛的哞哞声结合进mutica就成了’Mootica’。
当然,考虑到发现者/培育者的优先权,White Widow才是这颗植物的正名。Steven Hammer也在《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特意澄清过此事。

3.有白寡妇血统的园艺种
Gerhard Marx使用White Widow及其后代做出了多个著名的园艺种,在此无法尽列,姑且列出一些GM为其赋名的品种:
Haworthia mutica ‘Drew White’
杂交式:Haworthia mutica (from Klippoort) X Haworthia ‘White Widow’.

14
Haworthia ‘Lombard Star’
杂交式:[(H. mutica x H. mutica ‘White Window’) x H. ‘Ginsekai’] x H. Badia.

15

16
Haworthia ‘Pink Nebula’
杂交式:H. ‘Marx Red’ x (H. ‘White Window’ x H.mutica)

17
Haworthia ‘Avalon’
杂交式:GM只说了亲本是H. maughanii and H. mutica ‘Drew White’,但没说谁是母本,看叶形应该是万象。

18

硬叶十二卷天使之泪的身世

最近咨询了一些台湾和美国的花友关于天使之泪的来历。他们给出的答案和国内有些网站上说的由Steven.Hammer 所杂交而出是不同的。国内的很多网站传由Steven.Hammer杂交得到。刚知道天使之泪的时候我百度也得到的是这个答案并且一直坚信着。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第一株天使之泪来自于美国资格更老的一个养殖者 Bob. Kent (鲍勃.肯特)。Bob早些年得到了一株杂交品种(最早的天使之泪的母本),一株有着Astroloba血统的pumila,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株母本虽然是Astroloba和Pumila杂交品,但是本身Pumila的特征要多一些。美国南部比如加州常年气候温润,所以常年会有鲜花盛开,这就给蜂鸟提供了大量的花蜜。 当这株杂交品开花的时候,Bob并没有为之授粉,但是后来母本开始结果了,花园常有蜂鸟出没很显然是蜂鸟所为。Bob 播种了这些种子,苗子长大之后惊喜出现了,Bob把里面最漂亮的那株叫Tears of Angel。这就是今天我们看见的天使之泪。在同一批苗子当中,类似的表现株还有很多,但是真正的天使之泪就那一株。叶色pale green(浅绿)。瓷疣粗白,质光滑,叶片宽。天使的妈就在那摆着,谁是父亲?根据长相大家都会去猜是瑞鹤,Bob本人也是这么看的,在BOb的园子里很多种瑞鹤。有很多人猜测是Ashton种。下面传一些蜂鸟授粉的图片,真正的天使之泪图片,Ashton瑞鹤图(注–这种瑞鹤不是大家常见的星瑞鹤,在Ashton地区即使都是Ashton瑞鹤表现也不尽相同)。

1

2

3

Haworthia cv ‘Lombard Star’(隆巴德之星)的由来

说明:这篇文章来自’Lombard Star’(隆巴德之星)的培育者Gerhard Marx,以下文章中的“我”是代表Marx本人。

‘Lombard Star’(隆巴德之星)这个人工培育品种有幸由来自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George Lombard的名字命名。如此命名的原因是因为George Lombard参与了这个品种的培育。在1996年George Lombard(乔治·隆巴德)拜访南非,主要是为了参观在野外瓦苇植物。Kobus Venter和我带着George前往不同的瓦苇栖息地,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很长时间的信函往来,George是我们非常和蔼可亲值得珍视的朋友。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种植者和培育者,有卓越的专业技术。

在行程结束时,我带领George去了Kobus Venter的温室,利用这个机会参观Kobus的收集的瓦苇植物。当时Kobus刚刚收集到H. mutica来自Klippoort,由P.V.Bruyns在Drew(德鲁)的东南部的一个新的栖息地发现。这些H.mutica植物与其他形式H.mutica略有不同,有非常清晰的白的窗面线条,以及在窗体上有一些白色的“微暗点”。不幸的是当时其中只有一株植物开花,我和George都感到非常遗憾,我们必须再等一年Kobus才可能将这些植物授粉结种子分享给我们。但后来George注意到Kobus的一株H.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也是在花。Kobus的这颗叶插的‘White Widow’植株与在Karoo Botanic Gardens的优秀的母本一样窗体上有大片窗面白云。这株母本来自Sanddrift,位于Drew的西北部。

George随后问Kobus是否介意如果我们用产自Sanddrift的‘White Widow’给产自Klippoort的H. mutica授粉,Kobus同意了并承诺会将种子邮寄给我们。于是我们开始给这两株植物授粉,并在几个月后如Kobus承诺的那样,我们收到了种子。

种子播出的苗带来了许多愉快的惊奇。不同于‘White Widow’随着成年白色糯窗才能逐步显现,这些小苗在比较小的时候窗体就显现出密集的白色斑点。
其中的一些几乎纯白窗体的个体作了我进一步繁殖的父母本。

我对窗体上有着密集白色斑点植物情有独钟,迫不及待用这些实生的white mutica和其他白窗体的植物进行杂交,比如H.splendens和很白的H. wimii(微米寿)个体和日本品种H.‘ginsekai’。white muticaX’ginsekai“的苗非常漂亮,虽然他们看上去与白H. wimii(微米寿)品种很相似,于是我决定,需要与叶片更长更大的植株进行杂交。

H.badia(芭堤雅)成为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培育的苗继承了漂亮的白色简洁的‘星’而且也有着与H.badia一样的优美的下弯的叶型。H.badia一直是George Lombard喜爱的瓦苇品种,然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窗体上有着有着银白色星的植株,最恰当的名称是’Lombard star’,特别纪念George明智的给white H. mutica的父母本从而才有了后来的’Lombard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