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寿(Haworthia. groenewaldii)命名者及家族亲缘

点点寿(Haworthia. groenewaldii)这个品种是在最近的几年由南非十二卷爱好者 Jannie Groenewald 所发现的,Jannie Groenewald 先生很年轻。
这个品种现在在欧美和南非本地非常的受欢迎,优秀的个体价格绝对不菲。Haworthia. groenewaldii在国内被叫做点点寿,但是有一些个体并不带点。有的窗面只带白色的直纹,有的窗面带有白色的直纹和点点,有的窗面只有点点,还有的窗面什么都不带(多产生于叶插的个体) 所以欧美的玩家大多都不会去叶插。之前问过哈默先生叶插的个体会是什么样的,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有的带点,有的少点,有的无点。所以他们多是实生去繁殖这个品种。这个品种的生长速度缓慢。哈默先生用了两个词形容 very slow(非常慢)。
原产地的研究者们一部分人认为Haworthia. groenewaldii属于haworthia mutica(西山寿)家族的成员,大部分玩家及南非著名的植物基因学者Bruce Bayer也都认同Haworthia. groenewaldii属于mutica家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Haworthia. groenewaldii和H.springbokvlakensis(史扑)的关系很近,因为他们的花,生长习性(灌木丛以及石头缝隙当中)都很相似,还有这两者的生长速度都很缓慢,成年的个体叶片数量也不多,这几个共性特点让他们觉得H. groenewaldii和H. springbokvlakensis有某种亲缘上的关系。
发现者Jannie Groenewald 先生

1
Haworthia. groenewaldii原生地

2

3

 

影响玉扇、万象等十二卷纹路的因素

十二卷的纹路一般是由植物体内激素-响应-累积的一个循环过程介导的,随后在叶原基窗面数个激素累积点间连线形成的异化维管束。
激素-响应-累积的循环过程是依赖于栽培环境、基因背景、根系的,换句话简单说就是状态和年龄,所以玉扇万象的花纹是逐步呈现的,在没有达到阈值之前的激素累积很微弱,不足以支撑花纹形成,只能断续出现,这称作“前导纹”,前导纹一部分和后来的特征纹路相似,但也有很多是不相似的。
当激素-响应-累积循环达到阈值,特征纹路开始呈现,一般表现为窗上的“骨架纹路”,比如稻妻的主闪电纹、雪国的“兴”字、多浪国的“一”字等等,这称作主纹路。
当激素-响应-累积循环稳定持续增加,主纹路就会出现若干次“迭代”,在几何上称作“分形”,这些概念都可以百度查到,由迭代形成的若干子纹路,都是和主纹路相似的“分形”纹,这些称谓“副纹路”或“辅纹路”。副纹的出现要求植物所处的激素-响应-累积循环必须足够稳定,稳定时间越长,副纹越复杂,这取决于基因背景和栽培环境,换句话简单说,对同一品种,栽培环境越稳定,副纹路展现的越好。
综合来说:纹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形成根源是激素累积,累积到阈值才会出纹。
前导纹是达到阈值前的纹路,不规则,与特征纹往往无关;
主纹路是达到阈值时出现的纹路,达到阈值与植物状态和年龄有关;
副纹路是主纹路出现后,植物状态的维持时间决定的,维持时间越长,主纹路迭代次数越多,副纹越丰富。(原作者:岩鸣)

十二卷的生理特性

十二卷植物是冬种型植物,南非当地5-8月的冬季,雨量充沛,正是生长的季节。既然是冬种型植物,那就说明此物种喜凉,但是南非毕竟是非洲,靠近赤道,地理位置决定它哪怕是冬季气温也不会太低,以南非开普敦为例,当地冬季平均气温为7度,而白天日光下一般会短暂上升到25度左右,晚上偶尔也有2-3度的极限低温。不过总体来讲,这个气温比我们南方城市的冬天好过多了。不公平的事情还有;每年11月-次年2月是南非的夏季,平均气温26度,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晚上经常有15度左右的低温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啊。对于我们广大饱受南方气候折磨的花友们,南非绝对是可以排进移民目的地首位的。

原产地的夏季,由于罕有降雨,所以大多数十二卷植物处于保护性休眠状态,极少有夏季生长的品种,除了少数高原性的稀有种外,其他品种大多会靠缩短身形,半截入土的形式来抵御强烈的日照及水分的蒸发。不过幸好,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海上的水汽也会经常侵蚀内地,所以在晚间会在植物表面凝聚成水珠,稍微滋润一下干涸的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原生地的十二卷能够在夏季长期缺水的情况下延续生命的原因。

十二卷属植物属于半阴生植物,当然,所谓的半阴生也是比较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半阴生,并不是说要长期放在遮蔽的地方,而是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时间。从原产地植物图片上来看,裸露的岩石地带,十二卷植物的数量明显很少,状态也不十分饱满,甚至可以用干瘪,焦枯等字眼来形容,(想象一下,西北地区农村里80岁的老奶奶,你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而林下,草丛中,十二卷植物的数量及表观相对就比较充裕,相信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日照。十二卷植物适合每天3-4小时中等偏弱强度的日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阴生。

既然是半阴生植物,那相对来说,其水分的需求也必须与之匹配。从逻辑上来分析,既然怕暴晒,那一定是怕水分的损失,所以水分的不间断供应是必须的,而在非洲这样晴热少雨的地理环境下,注定了原产地不可能有常年充沛的雨量,这样就需要植物具有水分储备的能力,而具有水分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说明了十二卷植物同时也具有抗旱能力。而一般具有若干抗性的植物,一下子给他太多,反而会撑死。这是个共识,也算是这个论述过程中的公理,不需证明。由此,最终的结论就是,十二卷需要水,但不需要经常大量的水。换成听的懂的话–把水分供给分为湿、潮、润、干四档的话,那十二卷应该适用”润”.

十二卷植物的储水能力,以及原产地的土质关系(这是相对于原产墨西哥的仙人掌类植物来说的)造成了十二卷具有粗大的肉质根系,而并非是仙人球之类的毛细根。肉质根系的需氧量会很大,不同于毛细根,肉质根的大部分作用是储存及输送养分,起了一个”管道”的作用,所以其表皮细胞略显粗大、紧密,作用当然是为了巩固其物理形态,相当于强化”管道”作用的意思。但是这样的组织往往新陈代谢缓慢,老去的细胞得不到及时补充。死细胞在缺氧的环境下,极易被厌氧菌作为滋生的温床–这就是肉质根容易腐烂的原因。但是十二卷的根系也并不完全不同于仙人球类的根系,他们有一个很杯具的共同点,就是渗透压极低,也就是外界土壤的盐分非常容易渗透进细胞组织,导致细胞脱水。腌肉盐菜我们都会,一块肥嘟嘟的鲜肉或者是白菜,撒上一把盐,过个半小时就会流一地的水。蚂蝗也是,碰到盐就化水。这就是利用了渗透压的原理。而十二卷之类的根系渗透压,可能只能和卧牛、蚂蝗相比。这当然是和原产地缺水有关,较低的渗透压可以让外界有限的水分更加方便的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