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2卷的水欠缺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十二卷如何浇水的文章,对养好12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原作者:夜里挑灯看肉,非常感谢原作者的经验分享,原文如下:

关于12卷的养殖,本人已经写过不少文章,写得不好,都是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艰深的理论当然也是要的,但对于大部分爱好者来说,读着觉得晦涩,而且里面的一些东西可能要专门性的养殖才用得着。所以本人希望用一些比较浅显的道理来说清楚一些问题。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棵饱满壮实的12卷植物,美得令人称羡,可是隔天就烂得一塌糊涂,成了一滩稀泥。多数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其实养12卷的人都知道,瓦苇类植物长得算是慢的,那么慢,那么那么慢,以至于大家都形成了共识:不需要什么养料施肥也能养好的。当然不是真不需要,而是需要得很少,基本土壤里原有的那点养料就够了。也对,一年才长那么一点点,几片叶子,能要多少养料呢?但是大家忘记了,同样长几片叶子,能消耗多少水呢?水其实也是不需要多少的。需要的说白了就是叶子里面那点水,还有平时新陈代谢蒸发掉的那点水。可是我们太想对它好了,一有机会就浇水,没有机会创造条件也要浇水。

在自然界,12卷瓦苇生长在降水量很少的地方,为了活下来,它进化出了肉质根,好不容易得到点水它就在肉质根里存起来,很快把肉质根膨胀到很大。因为它有危机感:说不定喝完这口水,俺好长时间都喝不到水了。果然之后往往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水。怎么办?它就把肉质根里面的水反哺出来供应叶子的生长。反正你一年也就长这么三两片叶子,就是不下雨,俺根部这点水也够了。要是不够怎么办?那咱就暂时干巴点,熬吧。但是俺吸取了教训,知道这鸟地方水少得不同寻常,那么下一次一旦有水了,俺就长出更多肉质根出来储水,俺一定要储存出司马光砸缸的那只缸里那么多的水来(呵呵,搞下笑)。当然了,这个过程不需要每棵瓦苇植物去实践,它们已经从它们的妈妈,以及妈妈的妈妈那里有了遗传记忆。原产地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已经深刻到植物的遗传记忆里了。我们常常看到,特别在原产地,往往一个鸟屎那么大的瓦苇植物,底下的根却像个大力士。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原来瓦苇长肉质根不是用来炫耀选美用的,是用来调剂自身需要和自然供给之间关系的。一棵植物已经有了这样的本能:一旦长出肉质根,它的吸水能力是非常强非常快的,而且只要有水它就尽可能的吸收,原产地水少啊,它尽可能的吸也吸不了多少啊,但是到了咱们手里就不一样了。你吸吧,可劲地吸吧,要多少有多少,要知道咱这可是江南水乡,这一来出问题了,最后肉质根发现,原来这地方不需要像俺们家乡那样存水啊,既然这样俺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人生价值?想不开,一下就自杀了。那些虫啊菌啊的这下高兴了,可劲地造吧,感染蔓延,一棵植物可能也就毁了。

现在我们知道,瓦苇长得慢需要的水很少,就算这少量的水也可以从肉质根得到,你还会那么想浇水了么?

在土壤下,瓦苇的根总在经历这样的循环:浇水——吸饱——干燥得有点干瘪——再次吸水膨胀。从这里可以看出,危险在于根吸饱水后土壤里的水还有很多。最安全的是在根部稍微有干瘪处于渴水状态时。对水有所欠缺的时候12卷是最安全的,而且只要有肉质根,也不用担心植物长不好,肉质根可以提供水和养料。

为了达到根有所欠缺的目的,就要少而适量的浇水,有些方法可以给大家做借鉴。土壤要疏松透气透水就不说了,太多这方面的帖子了,而且已经是共识了。

请看下列几个步骤:

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土壤最先干的是表面,其次是底部,最后才是中间。

二。浇水时,表面干是肯定要的,其次最好还要底部干。

三。可以在花盆底部铺一层赤玉之类对水敏感的介质,浇水前用电筒看底部的土壤。

四。底部土壤刚刚变白的那两天(哪怕晚一两天也不要紧)即可浇水。如果你的配土介质很硬,颗粒很大,很不保水,那不用很白,偏白就可以了。

五。重点难点是抓住底部刚刚变白的时间点,不然变白后,一天是白的,三两天也是白的,一个月也是白的,就失去了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