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orthia joleneae(无毛狗)的产地信息及与长毛狗的区别

Haworthia joleneae是由Bruce Bayer和他的妻子Daphne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之一。发现地是开普省西南海岸的Potberg地区。国内称之为“无毛狗”。

其中首个非常独特和令人兴奋的新发现是MBB7248,在西北部的公主岸很小的区域内有着明显刺毛的植物,现在已被命名为Haworthia bobii,也就是现在大家俗称的长毛狗。在Haworthia bobii发现后不久,在其栖息地北部约25公里的区域发现了一个与之有非常密切关系,但截然不同的品种(MBB7514和MBB7520)。它与长毛狗区别在于叶片全身无毛,同样光滑亮泽的品种后来也在向南几公里的其他区域被发现MBB7608和MBB7609。Dr Hayashi将这种无毛的迷人植物作为新的物种并将其命名为Haworthia joleneae。作为新的物种的决定基于Haworthia joleneae的尺寸能比Haworthia bobii(长毛狗)长的大得多,虽然它的话基本类似于长毛狗,但是果实更加纤细更长。Haworthia bobii(长毛狗)和与之栖息地距离最近的Haworthia joleneae(距离约15公里)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两者之间的15公里的距离内没有产生两者的渐变过渡,可以非常明确的被区分开来,即使是毛最少的Haworthia bobii样本,也可以非常容易的与光滑无毛的joleneae区分开。

无论长毛狗还是joleneaeae都有着跟Haworthia badia(芭堤雅)相同的叶片外形和流畅的叶边,并与Haworthia hammeri一起构成了与Haworthia badia(芭堤雅)相互关联的群组。

园艺的Haworthia joleneaeae有着各种各样的叶片纹理和颜色,有些个体植株惊人的独特,叶片几乎是黑色。在野外植物数量仍然不多,生长在北部平原及低丘陵朝东山坡草丛中。以及灌木和由碎砂岩和石英岩组成的岩石区。

Haworthia jileneae和与之密切相关的Haworthia bobii的栖息地看起来似乎仅限于Breede河和Potberg之间。后来也没有人在Breede河以东和Potberg以西发现它们的踪迹。

Haworthia joleneae有幸被Joleneae Kemp命名,她是Johan Kemp先生的女儿,非常善良也是Haworthia joleneae栖息地那里农场的主人。

下面是Haworthia joleneae的栖息地

Haworthia joleneae在Melkhout河附近的岩石缝隙中生长

园艺的Haworthia joleneae

Haworthia‘Chockwonder’的由来及特点

很多年前George Lombard(Gerhard Marx的好友,著名的培育作品’Lombard Star’就是由他的名字命名的)给了一株Haworthia ‘Chocolate’(巧克力),它确实呈现出非常醒目的黑巧克力色。很容易群生,也使得体型比较小。独特的颜色让它成为非常有潜力的杂交培育的亲本之一。

我一直用它作为亲本进行了许多杂交培育,而且有几株后代相当不错。在我看来,与 ‘Chocolate’杂交最好的亲本是是用H.badia(芭堤雅)杂交非常漂亮的白色的H. wimii ( emelyae var. major)(微米寿)所得出的后代。Bob Kent(鲍勃·肯特)用这个组合杂交培育繁殖了他自己的’Bev’s Wonder’系列。所以也可以说,H. ‘Chockwonder’是H. ‘Chocolate’和H. ‘Bev’s Wonder’的杂交培育品,虽然我的Bev’s Wonder是我自己用相同的亲本组合培育而来,而非来自Bob Kent(鲍勃·肯特)本人。我用特定的白色叶片带齿的H. wimii(微米寿)个体杂交叶子长尖叶的H.badia(芭堤雅),看起来有点类似Bob Kent(鲍勃·肯特)的’Bev’s Wonder’系类中的‘Imagine’(想象)。

H.’Chockwonder’非常有吸引力的不规则巧克力色岛状线条光滑的白色窗面上点缀着疣点,让人不禁觉得看起来H.splendens可能是它的亲本。

作者:Gerhard Marx

十二卷“糊斑锦”的形成及与“全锦”的区别

十二卷的糊斑是斑锦的一种特殊类型。

锦细胞和绿细胞的排布叫做“嵌合”,嵌合均匀叫做嵌合度高,锦质量好,也叫山水斑、极上斑。极上斑随着生长会逐渐的进入极化,全黄、全绿。由于锦细胞和绿细胞的习性不同,栽培环境都会引导走向一端,这叫做锦的分离,是斑锦植物最终的宿命。

有趣的是,十二卷的叶片有两层,外表皮和内表皮,都分布有叶绿素,外表皮直接接触光照,内表皮通过“窗”接触光照,外表皮和内表皮的习性不同(准确说是对激素敏感性不同),这就造就了一个激素浓度差。斑锦植物的锦细胞和绿细胞恰好习惯于不同激素浓度,在栽培过程中,歪打正着极化分布到内表皮和外表皮两个地方,比较常见的是锦细胞到外表皮,绿细胞到内表皮,这就形成了“糊斑”。

“糊斑”是锦极化的一个特殊结果,和“覆轮、中斑”一样,都是锦进入“稳定岛”产生的,是斑锦的三大结局之一(全黄、全绿、锦稳定岛)

糊斑就是指斑锦散开均质化了,“糊了”“的斑锦,由于绿色细胞在内表皮,故而从窗内是绿色的,外面是锦的,这是区分“全锦”和“糊斑”的关键之处。

糊斑由于内表皮带有叶绿素,可以光合作用,比很多极上斑长得都快。

山本欧若拉万象糊斑锦

稻妻系万象糊斑锦

“大紫”和“紫万象”的区别在哪里?

大紫,最早报道时为岡野氏出品,称为“白紫”,后改名为“大紫”,也可表述为“大型紫万象”。

不过,很多商家当作噱头的“大型紫万象”实际上都是“紫系万象”,准确的应称为“大型紫系万象”,系即是以紫万象为基础的有性繁殖个体或姊妹株,并不是紫万象,也不是大紫。

紫万象是万象原生种之一,为最早期从原产地搜集的品种,与稻妻、赤筋、春雷是同时代的品种。

从遗传学上说,大紫来自于紫万象。根据文献记载,在30年前,日本通过组培的办法获得了10株紫万象成株(可能有若干苗,但最后用于公开交流的有10株成株),其中一本为大紫,被岡野氏收藏;一本紫万象锦,被川东氏收藏;其余八本全部为普通的紫万象,被其他十二卷爱好者收藏。

目前来看,大紫的窗可以达到2.5cm左右,而普通紫万象只能达到1.8cm左右,大紫纹路远浓于紫万象。由于稀少,市场价值高于紫万象20倍以上。

大紫形成的原因,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认为组培导致紫万象脱毒,一个是认为大紫是紫万象的芽变。

——脱毒说:因为很多植物都存在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多肉植物后,纹路会变得模糊、窗变小、易多出侧芽或畸形,长时间砍头等无性繁殖会促进病毒感染加重,使得品种退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脱毒苗,恢复其品种本身固有特征,所以组培苗的后代很多个体较大、窗也大,这就是脱毒的效果。但并不是组培苗都可以脱毒,只有特定的操作和技术才能实现,所以现在市面上的组培苗大多还是带病毒的。在栽培环境吸烟、弹烟灰或触摸植物都会使得烟草病毒感染多肉植物,要坚决在栽培环境禁烟,尽量洗净手再摸植物。从大紫和紫万象角度说,如果脱毒引发的大紫形成,按理说不止会有大紫一个个体,并且大紫随着无性繁殖会被病毒再感染,而退变为紫万象。因此,大紫不太可能是紫万象的脱毒株。

——芽变说:芽变是一种特殊的变异,由无性繁殖而来,概率极低。生物学角度认为是体细胞突变或多倍体改变,导致某些激素受体发生功能变化形成的激素敏感个体,这样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巨大化特征,目前大家知道的例子比如超级绿岛是R2的芽变,明镜是西山的芽变等等。从目前大紫的稳定性上来看,极有可能是紫万象的芽变。在组培过程中,由于赋予体细胞更多分裂的机会,出现芽变概率会提高,利用一套筛选手段,可以更高效的获得芽变个体,所以大紫可能最早就是来自紫万象组培的芽变,和超级绿岛是类似的。

十二卷品种“京之华”的种植简介

京之华(学名:Haworthia cymbiformis (Haw.) Duval)是阿福花科十二卷属的多肉植物。野外分布于非洲南部。植株小巧,十分适合盆栽观赏。

植株矮小,株高一般5-6cm。叶片互生,长圆形或匙状,肉质肥厚,生于极短的茎上,叶片紧密轮生在茎轴上,无明显的地上茎,肉质叶呈莲座状,质地柔嫩半透明。叶长1.5-2.5cm,宽0.8-1.5cm,叶面有8-12条并具不太明显的白色纵条纹,并有一条明显的暗红色中线或中间有褐色、青色的斑块,叶缘有细锯齿。叶面翠绿色,叶肉内充满水分。花葶特长,可比植株长6-10倍,顶生总状花序,花小。

京之华锦喜欢明亮的光线,但对直射阳光较敏感,最好放在玻璃后接受日照。可半阴养殖,对水分需求不多,长时间积水容易腐烂,可经常喷雾保持空气中的湿度。喜欢松软的土质。

京之华锦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株。

十二卷硬叶品种“巨松雪”的种植简介

巨松雪(学名:Haworthiopsis limifolia var. gigantea (M.B.Bayer) G.D.Rowley)又名琉璃城,是阿福花科十二卷属的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是琉璃殿的变种之一,原产于南非。

雪松和人一样,其生长每天都需要一定的水分和养分,这样才能保证雪松的健康生长,不用担心雪松因为养分不够导致枯萎,只有适时的给雪松补充肥料,再加以一定的水分,这样雪松才能茁壮的生长,但是雪松施肥也要把握住最佳的施肥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施肥效果。

第一应施萌芽肥,作为刚刚萌芽的雪松应该施有机肥,应该采取根施法,对于刚刚萌芽的雪松应该多施些氮肥,钾肥,这样才能保证芽壮,芽多,多发壮枝,为新年的生长打好基础。这个时节的施肥对于雪松的生长最为重要,因为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休眠期,雪松本身的养分基本消耗殚尽,这个时节雪松本身积累的养分已不足以保证雪松的正常生长,所以在这个时期施适量的氮肥,钾肥对于雪松一年的生长非常的重要。

第二应施花前肥,雪松开花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如果肥分供应不足,往往会造成花茎小,花期短或花器官发育不良等诸多弊端。应及时追肥。并以磷肥为主结合钾肥施用。磷是成花所需要的重要元素。一般用叶面喷湿法。 例如补充磷肥可以用0.2%至0.3%的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

第三秋季生长停滞期忌施大肥。秋季停长前应该不施肥不浇水,这样才能保证新梢及时停止生长,保证花木细胞液浓度较高,组织充实,提高抗寒性,为冬眠做准备,此时如施大量氮肥,会促使新梢继续生长,造成组织疏松而易受冻害。呼吸作用与蒸腾作用十分微弱,根部吸收能力弱。如果施大肥,土壤溶液的浓度太高,容易造成根系盐分中毒或由于渗透压的原理造成花木水分倒流入土壤,造成花木生理干旱致死。

区分十二卷中的“硬叶”和“软叶”的标准是什么?

众所周知,十二卷属分为软叶性和硬叶性2大类,这个主要是在栽培中培育者根据感官对叶面坚硬程度的区分,很多人觉得有的叶面还是比较坚硬的,如群鲛(parksiana)等,似乎他们介于软叶和硬叶之间,有的硬叶品种,其实叶面也是比较软的,那么坚硬程度有什么标准呢?

其实,我们现在区分硬叶和软叶主要的根据是它们花的强壮程度!当然,植物的各个器官都有类型的状态,这个称为植物的“同息现象”——花粗壮的,植物营养体也粗壮,植物也比较硬。

硬叶类和软叶类的区分只是一个比较笼统而非专业的分类方法,在十二卷属中,这些形态差异的植物被分为3个亚属,共同组成这个数量众多,变化丰富的植物群体。

十二卷三个亚属的区别及特点

十二卷属(Haworthia)被分为3个亚属,分别为:Subgenus Haworthia、Subgenus Hexangularis和Subgenus Robustipedunculares,这个分类是根据南非M.B.Bayer在1971年提出的新的系统分类标准。鉴于该属种类繁多,其后又有很多人提出了组sect、亚组subsect的分类标准(这不是常用的分级单位)。十二卷植物千变万化,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形态上差异很大,从具有具有莲花状的形态如京华,到具有“窗”状结构“寿”以及截型的的玉扇万象,和硬叶的龙鳞和冬星等,虽然形态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生殖器官——花和果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植物学上,就是根据他们的花和果实的特征来区分这些种类的。我们现在就根据花和果实来讲这几个亚属的区别之处。

一、软叶性十二卷亚属(Subgenus Haworthia)

该亚属的学名Haworthia,与本属的学名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亚属具有绝对多的种类,占全属2/3以上的品种,很多种是本属的代表种,所以这个亚属沿用本属名。属名意思是发现该属的人名(英国人)。这个亚属全部为软叶性十二卷,除了决大多数种类叶子较软外,其实是指本类型的花与其它2亚属比都是柔弱的,所以,我确定这个亚属的中文名为:软叶性十二卷亚属。

这个亚属的花的特点是:花梗较柔弱,每单个小花的花柄(花托)向外倾斜,花冠上部分开,下部聚合;与另2个亚属比较,上部的花瓣比较长(分开部分较多),下部花筒膨大近似于一个三角柱型;花筒稍微向下弯曲,与花柄成一定角度。

果实是蒴果,成3瓣从顶端开裂;种子小,黑色或深褐色(三个亚属共同的特征)。本亚属果实成长圆柱型,里面约有6—30粒种子。种子约1mm长,0.5mm宽。

二、小型硬叶性十二卷亚属(Subgenus Hexangularis)

这个亚属的属名意思是“六角型花的”,本属除了植株较软叶性亚属硬外,主要是花枝更为坚硬,小型是与后面这个亚属比较的,所以本属定名为:小型硬叶性十二卷亚属。本亚属数量要少的多,目前只有16个种,最后一个被发现命名的种是H.bruynsii,本属几乎没有什么新种再被发现。

本亚属花有点象国兰的花,花梗坚硬,有些可以出侧花梗,形成复总状花序;花冠上部分开,花瓣向外张开部分与软叶性亚属比少一些,花冠下部聚合,成近六边形圆柱体(这是本亚属学名的由来,也是最主要的区别之处),基部膨大;每个单花的花筒与花柄在几乎在一直线,花筒不象上面的亚属弯曲严重。

本亚属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花瓣较厚,这个特征造成它的花看上去比软叶性亚属要强壮的重要原因,下面那个亚属的花瓣比本亚属还要厚,所以花冠先部张开部分就小,变得更加强壮!这也是为什么在感觉上各亚属的花的形态有不同状态的重要因素。

果实、种子与软叶性亚属相似,种子6-30粒,但是往往比上面亚属结实要少,种皮往往比上面亚属要大一些。

三、大型硬叶性十二卷亚属(Subgenus Robustipedunculares)

本亚属的学名意思为“强壮的”,意思指本种的花特别强硬,并且本亚属全部为硬叶品种,相比较本亚属植株在十二卷属中都可以长的很大,所以本亚属定名为:大型硬叶性十二卷亚属。本亚属只有4个品种,漫天星(minima),瑞鹤(marginata),帝王卷(kingiana)和冬星(pumila),除minima部分类型较小外,其余3种都可以长到15CM以上,其中pumila是本亚属,当然也是所有已知十二卷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种类。

本亚属的花梗粗壮,全部都有分枝,也就是全为复总状花序;花冠和花柄在一直线上,上部花瓣分开少,花瓣下部聚合部分多,基部十分膨大;花管几乎是直立的,这些特征与前两亚属比要显得非常强壮(也是本亚属名的来由)。本亚属的花朵都比较小,每个花序上的小花每次只开一朵,每朵小花的开放时间只有1-2天,是本属中开放时间最短的。

本亚属的果实和种子也特别大,充分说明本种生殖器官的强大(也是与前2亚属的区别之处。我现在还没有这个亚属的果实种子图片)。这个亚属的果实象豌豆一样浑圆,种子大,种皮成圆形包裹住种子。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区分硬叶和软叶主要是根据它们花的强硬程度,当然,植物的各个器官都有类型的状态,这个称为植物的同息现象,花粗壮的,植物营养体也粗壮,植物也比较硬,所以分为硬叶类和软叶类。

来自:仙人堡

十二卷品种“毛玉露”的种植简介

毛玉露(学名:Haworthia cooperi var. venusta (C. L. Scott) M.B.Bayer)是阿福花科十二卷属的多年生多肉植物,原产于非洲南部。叶顶端为覆盖纤毛的透明窗,故得名。

毛玉露是玉露系列的一个经典品种,叶顶端为覆盖纤毛的透明窗,这是此品种的典型特征,故名“毛玉露”。毛玉露在半阴的生长环境里长的还是比较快的,栽种基质以透气疏松为佳,春秋两季是生长期,夏季呈现半休眠状态,冬季亦是如此,在生长期盆土可以保持偏潮,在夏季和冬季盆土应偏干。

栽培技术
一般来说7*7的盆一株玉露完全够用,植料用的是泥炭混合珍珠岩,加了点蛭石,少量的煤渣。表面铺设的是建筑用的机械沙,也就是石头经过机器粉碎后的,盆底放了一层陶粒。4月份是生长的季节,整个植株看起来绿油油的,盆土一直保持湿润,因为它们喜欢大的湿度,不过这个湿度是根系生长完好的情况下噢。要注意的是没有长好根就一直湿润,是会烂根的。

6月到9月,因为温度高,毛玉露基本是缓慢或停止生长,期间也没有留下图片可对比。整个夏季盆土保持适度干燥,每个月适当给点水,或喷雾,保持毛玉露维系缓慢或停止生长需要的水分,不能说因为高温就直接休眠,那样醒来也要很长时间,休眠期间叶片也容易消耗掉部分叶片的水分和养分,容易出现叶片的干煸萎缩。夏季因为生长缓慢,温度高,整个植株叶片出现微微的红色,如果阳光大点叶片会更加迷人,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美丽。

12月到2月是黄山最冷的季节,毛玉露在寒冬中,会生长缓慢,整个冬季,都是让毛玉露呆在玻璃缸里的,盆土保持干燥,一个月给点点水,冬季的黄山很冷,在玻璃缸上盖了塑料薄膜,白天的阳光可以让整个玻璃缸的温度上升些,空气湿度也很大,毛玉露可以缓慢的生长,叶片也会在这个季节长的饱满。

物种区别

新手购买养殖毛玉露时要注意,区分毛绘卷和毛玉露,个别商家会用毛绘卷冒充毛玉露。

原始玉露Haworthia davidii简介及分类

Haworthia davidii 在MBB的命名体系中记载是:cooperi ‘leightonii’ of ‘pilifera’ sensu Bayer,相当于说是没有明确的命名,I.B命名体系中将其细分命名单列出来为 davidii.一共有三个编号变种,根据I.B记载的野外产地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Payne’s Hill)间隔很近,这是在离印度洋沿海地区不远的cooperi 地区(内陆) 和leightonii 地区 (直接在沙滩区)之间。根据经纬度不同,该产地不同区域一共分布有三个变种。IB编号为IB06970、IB12687、IB12990
暂时来讲IB6970的产地记录信息最为完善:

Haworthia davidii, IB06970 ,Payne’s Hill, 100 km from Port Alfred on R72

Haworthia davidii, IB12687 ,SW of Payne’s Hill

Haworthia davidii, IB12990(DMC06108) ,Payne’s Hill,

产地分布图:

不难看出,davidii都是细长叶,高窗高透的品种,但是光明感程度不同,品种之间显色也有不同,但是由于暂时我只有IB6970在种植,另外两个编号的品种没有实际种植,更细节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这里就不胡诌了。
根据一些玩家分享,IB6970在苗期窗部还会有刺,只有状态包满的成株才会呈现完整的针管型叶片(有待进一步考证)。